2)第五百零八章 皇权下乡_三国:我被黄巾裹挟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染大地,树木垂枝,野草低头,艰难的抵抗着烈日的烘烤。

  两人在萎靡的大树之下,杂乱的蝉鸣声中,酩酊大醉。

  江南燥热,关中却是气候宜人。

  「昨夜新下了雨,地面湿滑泥泞,陛下当心。」范贤一边引路一边提醒。

  户部的典农佐使在蜀郡发现了一种耐旱的木稷,当地人叫蜀黍,其实就是高粱的一种。

  范贤在长安城外,挑了一处不宜灌溉的台塬试种,结果长势还可以,刘襄特别高兴,所以要亲自过来看一看。

  若真的能在干旱的台塬、丘陵种植成功,那就牛逼了,至少能多出十几万顷田地,多养几百万口百姓,不宜灌溉的荒地太多了,他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修

  建灌溉渠,地形不允许,技术达不到。

  而且高粱的产量并不低,茎杆还能制糖、喂牲畜,原本就是汉人的主粮之一,不存在推广的难度。

  一行人怀着激动的心情,不顾脚下的泥泞,爬上了几十米高的台塬。

  这里开了十几亩的荒地,田里的高粱已经长到了膝盖以上,就是有些稀疏,看样子是因为灌溉不及时,发芽率比较低,但田垄里没有多少杂草,负责种植的农人没有偷懒。

  刘襄猜测,是故意不用人工浇灌,想看看单靠雨水能有多少收成。

  开口问道:「子明预估此地产量如何?」

  「回陛下,若无旱灾,当有一石到一石半,若在熟田下种,当在两石左右。」范贤回了话,又解释了一句:「此地贫瘠缺水,即便种植桑麻,也是劣地。」

  刘襄种过地,不是食指不沾阳春水的清贵人,这事他明白,点了点头,问跟着一起来视察的荀彧道:「文若,你觉得如何?可能推而广之?」

  荀彧沉吟片刻,拱手回道:「启禀陛下,农事不可轻忽,需试种几年,方可推广。」

  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,刘襄知道自己心急了:「文若此言老成谋国,朕见到此等耐旱的庄稼,心神为之所夺,思虑不周了。」

  「陛下心系百姓,此天下之幸也。」荀彧拍了个马屁,为的是鼓励皇上多行仁政。

  刘襄马屁话听得多了,早已麻木,摆了摆手,说道:「这块地方太小,看不出实际的效果,文若、子明,安排河东、河南两处军屯,明年在开荒的荒地上试种蜀黍,若有不妥之处,也能及早发现。」

  如果蜀黍真的不适合大面积种植,这些损失他也扛得住。

  「陛下英明。」两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「回吧。」该看的已经看过了,多看也没用,刘襄不准备再耽误时间了,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。

  下了台塬,鞋底鞋帮粘了好几斤的泥,他一边扶着车厢在车轮上刮泥巴,一边对荀彧说道:「文若,朕常听闻皇权不下乡,乡中蔷夫只是计吏辅佐,协助征税而已,里长、亭长只为贼曹下属的治安小吏,皆不涉及民政。

  可寡人起兵以来,以民团治乡亭,军队调度早已直达底层,可否将治民之权一并下达?皇权不下乡?朕心中不喜。」

  这个话题涉及的问题太多了,宗族自治啊;世家大族阻碍朝廷施政啊;民间识字的太少啊;官吏增补致使俸禄太多,拖累中枢财政啊;等等等等。

  总之一句话,利弊参半。

  荀彧觉得这个问题牵扯太大,几句话说不清楚。

  「陛下可否容臣细细思之,再做回答?」

  「这事确实要仔细思考。」刘襄也知道想让中央的权利直达底层,并不容易,旁的不说,施政成本必然增加,可他还是想做,因为他不做,这个权利就会被那些大宗族侵占,豪强大族就会借此机会死灰复燃。

  「朕已经把手伸到了乡亭之中,那就绝不会退!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miw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