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六十七章 饥饿铸就王朝末世_三国:我被黄巾裹挟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刘襄知道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,可他没有冬小麦的种子,汉末又赶上了小冰河期,幽州没有种两季的气候条件。

  他也不会详细的育苗技术,只知道东北种水稻必须得育苗,要用盐水洗种和浸泡发芽,然后就两眼一抹黑了。

  东北的气温和日照条件能够大面积的种植水稻,即便有种子的原因,可幽州更靠南,气温、光照条件更好,夏季的生长期更长,应该能行。

  要不是气候变冷,他真的不会去想育苗的事情。

  总得挣扎一下吧?

 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。

  小冰河期,短短的四个字,看起来一点都不可怕,可它的影响太大了。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西晋统一,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,是小冰河期的高峰,季风变化,气候变冷,北方大旱南方大水,天灾频发,粮食大面积减产。

  由此引发的战乱、瘟疫横行,饥荒遍及各地。

  这段历史的主题是饥饿,是死亡。

  汉朝五千多万人口,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,没了四千万。

  这就是小冰河期。

  不要轻视小小的育苗技术,由此带来的农业改革,是人与自然的对抗。幽州的粮食是以麦、粟为主,水稻田很少,刘襄想改变一下,他要推广受水旱影响更小的水稻。

  历史已经证明,依靠麦、粟抗不过小冰河期。

  有句老话叫穷则变,变则通,气候条件就是那样,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去改变,只能人去适应环境。

  山不来就我,我便去就山。

  选择育苗的地方是一处土坯房,室内宽三步,长七步,也就是长十米宽五米,室内面积五十平。炉子是土坯垒的,火墙是土坯砌的,一切条件尽量贴合幽州本地的实际情况。

  刘襄知道通过育苗、插秧的方法,在低温区域种植水稻是可行的,所以不用重头验证理论,不需要实验室论证环节。他们现在要做的是在已有的条件下,找到成功的办法,找到贴合实际的,可大面积推广的方案。

  不但要成功,还要简单、便宜。

  五十平的房子里面,十几个人在忙碌,拆墙壁、顶立柱、搭炉膛、砌火墙,后续还会摆上育苗的双层木架,把原本居住用的房子逐渐变成一体通透的温室。

  只是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,采光的问题无法解决。

  汉代没有玻璃窗、没有窗户纸,窗户就是个洞,用挡板遮蔽,就像木板做成的小门,南方还有竖框窗、格子窗,就是个小栅栏。跟现代的窗户差别很大,采光很差。

  刘襄不担心发芽的问题,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,可发芽之后呢?必须得开窗采光,会不会冻死?

  哪个时节开始育苗,什么时间开始插秧,生长多久才能收割,都得一一验证。

  这需要范贤带着人一点一点的去试验。

  自己除了出钱和提供思路,貌似没别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miw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