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66章 天桥_四合院之周文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此“天桥”并非当年的天桥,这不过是一座普通的桥。只因当初只允许天子在此行走,所以名曰天桥。

  京城天桥早期建在明朝永乐年间,那时候天桥叫做:正阳桥,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的变成了集市。

  明朝初期就开始忙着修建天桥,作为出游观赏所用。桥两边的景色,让人拍案叫绝,美不胜收。尤其桥下的荷花池、船只、还有鱼儿在游动,更是作家及诗人的天堂,也是少男少女们约会的地点,这样的天桥体现了明朝间繁荣的景象。

  后来随着明朝灭亡,清朝初期开始,天桥边没有人再去打理。慢慢桥边的景色黯然失色,褪去了往日的辉煌。荷花已干,鱼儿已死,河水已退。留下荒芜人烟的景象。逐渐的,天桥的两边开始被泥土填平,两边形成了房屋与饭馆的场所,这种转变也标志着时代的改变,从此天桥开始了另一番的景色。

  直到乾隆年间,天桥两边的景象兴旺起来,熙熙攘攘人群,便卖吆喝的声音,孩子欢快跑动的身影,逐渐的发展成为了闹市。

  再后来就到了清朝末期,天桥更贴近于生活,更加的亲切。小商小贩、房屋逐渐的增多,从闹市又转成集市,彰显了清朝年间盛世的景象。

  要是掰着指头在历史上数,最巅峰的时期当属民国年间,因为天桥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革。

  由于封建王朝的灭亡,原先天桥两边的商贩和房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。要求就是更加符合当时年代的特点。尤其是!代表封建性的东西都要拆除。

  同时又增加了学堂、工厂、歌舞院等适合人们生活的建筑。天桥可谓是达到了顶峰,将集市、娱乐、旅游形成了一体化。

  天桥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建筑物这么简单,它已经成为历史演变的标志。

  周文忠和马二宝没有听到任何的叫卖声,有的只是一个个大号木头箱立于板凳上,手艺人躲在箱子后面,手里套着两只木偶,吸引着瞧热闹的小孩,换来更多的却是大人的巴掌。一下下打在小孩的屁股蛋子上。

  “看看木偶就得掏2分钱?一张电影票才2分钱!回头奶奶带你去电影院玩儿。”

  “二宝,有些空地摆着长条板凳是怎么回事儿?圈地啊?”

  “那是有主的地界,应该是耍大刀的,怕伤着人所以用板凳围了一块地。”

  “他们挺辛苦啊,还得从家里把凳子搬过来。”

  “啥呀!这是找人借的板凳,你往那儿瞅。”

  周文忠顺着马二宝所指的方向看去,一张张破桌子和长条凳堆到了足足3米多高。

  “这都是街道办的家伙式,这两天不是热闹嘛,让摆摊的手艺人随便用。反正这些桌椅也不是他们的,回头还会送给从战场上下来的立功人员。”

  “奥。我看这也没多少人啊,耍猴的在哪儿呢?”

  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miw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