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466章 北方士子的向往 33两白银理论(二合_南明:我可以建造奇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了这样一件事,当时因为不熟悉海路,首先抵达的不是原定地天津,而是浙江沿海城市定海,所以英国人需要找一个熟悉海路的领航员,把他们带到天津去,巴罗因此就找到了定海总兵。

  总兵得知乾隆皇帝对英国人的来访很重视,于是痛快答应帮他们找领航员。

  巴罗本以为总兵会花高薪雇人来领航,结果没想到总兵直接派出士兵,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老百姓全都抓来。

  约翰巴罗在回忆录中说:总兵派兵很快就抓回一大群人,这些人见了总兵,一个个双膝跪地,浑身颤抖。

  总督一个个审问他们,审来审去,最终找出两个去过天津的人。

  不过,这两个人不愿意接受任务,因为他们早已转行,不再航海,现在都在做生意,手停口停,不想冒险,所以他们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着免除这趟劳役。

  但是总兵丝毫不为所动,强令他们立刻动身。

  这让英国使团的人大为震惊,同时也打消了他们对大清的敬畏之心,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种子。

  其实按理说,农民有钱了,大清就可以征更多的税了,那为什么他们还要制定三十三两白银的驭民之法呢?

  这其实一切都来源于商鞅的改革,他是始作俑者,大清不过是集大成者罢了。

  商鞅的逻辑是百姓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后,便会不由自主的琢磨别的事情,这样就容易出乱子。

  并且实事求是的讲,大清确实算一种异族统治,他们心里也虚,所以大清皇帝们就决定贫民、弱民。

  比如末代皇帝溥仪,在他写的《我的前半生》里,就提到了小皇帝的功课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怎么驭民,而贫民弱民这种思路体现在实操上就是三十三两白银。

  他们让百姓生活始终少三两银子,三两银子在当时可以买100斤粮食,因为少了这100斤粮食,百姓锅里的饭始终不够吃,他们每天只有疲于奔命,在贫穷、麻木、短视和担惊受怕中度过余生!

  对此,张英的感受几句特别深刻,他回老家桐城多年,自然知道原本桐城所在的安庆府与长江邻居的池州府的情况差不多。

  也就是去年今年这两年时间,一下子,安庆府就比对面的池州府差上不少。

  池州府如今个个都面色红润,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,让安庆府的百姓很是羡慕。

  常常有活不下去的安庆百姓偷渡逃难到对岸去,单单今年上半年,安庆府便有数百户拖家带口的前往池州府投奔亲友,说是那边生活好。

  而这三年安庆府起码流出了五千人口!

  注意,这是有户籍的百姓,能统计到的数字,还有那些没法统计的黑户呢!

  为了遏制这种态势,安庆知府在长江边上布置了不少巡逻营,就为了打击非法“脱清”!

  但架不住民心所向啊,就连巡逻营的兵丁自己都选择逃去大明。

  因为逃去大明,人人都能吃饱饭啊!

  当时的张英,很是好奇,他当时还偷偷派人打探了一下,看治理池州府的是哪位名臣,没想到,只是那边大明才科举取仕的第三十名,要真论起来,最多也就是三甲,一个同进士身份,能放个小县的知县就不错了,没想到竟然比自己还有作为。

  他再一打探,才发现,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。

  换了是他自己去,肯定比那才取仕的书呆子要强得多。

  他这才意识到,就像那《皇明日报》上说的那样,是大明体制问题,是大明天子的坚强领导起的作用。

  换了谁去那个位置,都能做到这样。

  于是乎,张英猛然想起自己当初的抱负,造福一方百姓。

  既然如此,自己还用担心因背叛大清投靠大明,而招致身后骂名作甚?

  对,就这么决定了!

  看着儿子朝气蓬勃的脸庞,张英突然感觉胸口一热,他感觉又找回了自己的初心!

  为官一辈子,造福几方百姓!

  “既如此!贤弟,你我二人便一同好好谋划一番,归顺明主!”

  张英可能也没想到,与此同时,北方各地许多读书人都在谋划以什么样的姿势投靠大明!

  月底了,求大佬们一波月票,作者跪求各位大佬了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miw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